欢迎访问石家庄高新区餐饮行业协会!
中国最大饺子馆,一夜惊醒
- 发布日期:
- 2025-11-19
就在一天前,因一条蚯蚓引发的舆情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首。而这,距离相关事件的首次报道,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第一次看到新闻时,并未清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袁记云饺(下称“袁记”)联合创始人田伟独家向虎嗅回忆起当年发生的一切。
当时,相关负责团队的反馈是“正在处理”,管理层并未第一时间介入。直到舆情如野火般蔓延,他们才惊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客诉,而是对品牌声誉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眼睁睁看着事件在一个月内两次进入公众舆论,却未能在初期做出系统、有效的应对。”
彼时的袁记,正处在高速扩张的巅峰期,全国门店已近4000家,年消费人次近亿,却几乎从未面对过如此集中的公众审视。危机背后,是快速增长期遗留的系统性课题:没有完善的应急机制、没有行之有效的加盟商管理体系。
这场意外,瞬间掩埋了这家“饺子帝国”过去十几年垒起的所有“荣誉墙”。一线管理人员的手机最先被“引爆”,微信群里也涌进上百张截图:有的是顾客举着手机在门店直播“找蚯蚓”,有的是外卖平台涌来的质问。
“我们就像忙着给火箭装豪华座椅,却忘了检查燃料舱是否漏油。”田伟表示,如今回看,这场危机早已在诸多被忽略的细节里埋下伏笔。
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深度博弈,消费者开始用放大镜审视每一处细节时,袁记还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
袁记的管理层非常年轻。田伟是1991年生人,创始人袁亮宏比他仅大三个月。“我们两个体育生,创业做餐饮,靠的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田伟说。这股劲儿让他们从包饺子做起,将袁记做到行业规模第一,却也在管理上过于依赖“球员”的个人英雄主义。“过去太粗放了,现在才明白,底线绝不能妥协。”
九个多月后的现在,田伟依然保持着半夜查看客户投诉群的习惯。但不同的是,现在有了系统、有了流程、有了团队。每天有97万人走进袁记的门店,而公司监测系统24小时运转。
截至2025年11月,袁记门店总数超过5000家,是目前国内现包鲜饺(云饺)赛道门店总数最多的品牌,增速远超多个行业“老大哥”。根据窄门餐饮数据,其门店总数几乎是该赛道Top2~Top9门店数的总和。这家成立于2012年,迅速成长为赛道头部的“年轻”企业,曾经经历过的高光、阵痛和“低谷再爬升”,对所有消费品牌而言都有很高的参考意义。
在规模临界点被危机重击后,袁记被迫完成了一场“成人礼”。
被忽视的“灰犀牛”
此前近半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根本睡不着。”田伟向虎嗅回忆道,过去他一向闭眼即眠,但在那期间,他多次在第二天醒来后看到自己头顶新增的白发。
“2024年冬至过后,真是从山顶直接摔到谷底”。部分门店的营收在短时间内暴跌30%,甚至陷入亏损。加盟商情绪接连崩溃,有人直接找到总部,甚至闯进办公室。最让田伟感到无力的,是消费者信任的瓦解。“至少两个月,店里几乎看不到带孩子来吃饭的顾客。”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事件在第一次爆发近一周后,信息才辗转传递到高层管理层。“当时公司的意识和体系就是这样,大家都不认为这是个大事。”他语气沉重。“这简直太离谱了。”
田伟描述当时的状况:“尚未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响应体系,大家都把这个事情丢在那里,我们不仅眼睁睁看着它上了热搜,还无动于衷的等到了它二次发酵。”没有分级管理,没有明确责任,每个层级似乎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好像又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直到第三方顾问公司介入,才发出了一则‘为时已晚’的声明。”
“过去,市场拖着袁记跑,公司被动增长。我们过于聚焦产品和模式,认为食品安全是‘次要’的。”田伟直言不讳。袁记凭借生熟一体模式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高峰期一个月开出1000多家店,高速扩张下,终端管理成了被忽视的“灰犀牛”,舆情应对能力也严重滞后。
加盟模式放大了这种失控。连锁总部职能体系不够完善,依赖在地督导专员或主管们“堵枪眼”。门店所有权属于加盟商,而品牌方缺乏强管控工具。创业初期,对店长培训甚至仅限于包饺子技术,消费者投诉也由门店店员自己处理。因此在那些不够上心的店员眼里,菜品中出现了异物,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直到被二次曝光,被“打懵”了的田伟和创始人袁亮宏才亲自组织了一场变革式会议。
当务之急是对加盟商进行“输血”:所有物料打八折,这直接导致公司单月亏损数千万元。其次是设立食安奖,鼓励消费者监督,“哪怕最后查出来门店没问题,只要消费者提了,我们就认赔。”
更残酷的变革在于人。华北大区负责人等高管相继被裁撤。“他们都是跟随公司三四年且做出贡献的老将,这个决定异常艰难。”田伟停顿了一下,“但在结果面前,不行就是不行。”消费者服务部门也几乎全部换血,且从营销中心划归至一线运营中心,确保问题能快速响应,直达决策层。
“蚯蚓事件敲响的最大警钟是要敬畏市场,敬畏消费者。”田伟反思道。公司KPI考核体系也随之重构,重大食安事件可直接导致年度KPI归零。
同时,督导管理半径被严格限定在20家店左右,建立了线上巡查+线下督导+总部暗访的三重食安防线,加盟商若售卖隔夜饺子、篡改效期、偷工减料,一经发现,重罚甚至解约。“这是红线,没得商量。”
为重建信任,袁记还不惜花费重金,进行全国供应链“大基建”、缩短冷鲜肉馅的保质期。作为配菜的青菜品类也替换成了不易藏虫的包菜和娃娃菜,并开始进行门店蔬菜统配试点。“希望从源头解决问题。”田伟告诉虎嗅。
但问题真的能解决吗?彼时的袁记,创始人尚缺乏系统性管理的经验、核心部门及高管被裁撤、内部军心动荡、没有职业经理人愿意在风暴中“接盘”。
能救袁记的究竟是谁?亦或该问,袁记还有救吗?
重建“免疫系统”
去袁记面试那天,张骏被引入一间茶室,田伟和袁亮宏亲自为他沏茶。没有互相试探,没有故作高深,整场对话宛若老友闲谈。
面试结束后,张骏收获了一盒茶叶和一张500元的饺子卡。用他的话说,“两位身居企业顶端的老板朴实的不真实”。而田伟在后续和虎嗅的交流中对那次“随意”面试的解释是:“根本没想到张骏会来,只当交个朋友。”
张骏是谁?现任袁记云饺COO(首席运营官)的他,曾是某头部知名茶饮品牌的运营负责人,一手搭建起该公司的核心运营体系,是行业内备受追捧的高端人才。而张骏选择加入彼时正处于“风暴中心”的袁记,决策依据也令人啼笑皆非:“我爱吃饺子,爱吃到可以一顿不落。”
然而入职仅一周多,张骏就意识到情况并不如他想象得那样简单。他发现,公司很多职能体系近乎空白,他不由得心头一沉:这哪里是来开疆拓土,分明像是来“扛雷背锅”的。
第一道大考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考验迫在眉睫。为了活下去,必须立刻建立一套防线。”商量过后,他们选择用“极端手段”烧出一套全新的客户投诉分级响应机制。
先是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监测公司,365天x24小时全网抓取任何与“袁记”、“不好吃”、“服务差”等相关的信息,随后会有专职团队进行人工初筛和即时预警。“一旦出现客诉,值班客服团队会在几分钟内联系消费者了解情况。”
更关键的是,他们开发了一套软件,实现一键建群。任何一个客诉事件,都会自动拉起一个包含所有相关责任人的群。“我们设定了严格的升级机制:基层督导2小时内必须处理,解决不了,他的上级经理被拉进来。再过2小时无果,省区负责人进群。接着是大区总”。最后如果问题还没解决,就会直接@到田伟这里。
但实际情况是,往往等不到升级到责任的+1或+2,田伟就会急吼吼地介入。“当然这样并不好,但开始时确实需要我唱黑脸,现在@到张骏就可以了。”田伟补充道:整个过程留给一线团队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极短,但授权极大。
这套机制刚上线时,几乎把所有人都“逼疯”了。很多督导情绪很大,在群里说话都带着火药味。“他们习惯了小事晾着的思维,认为顾客是来找麻烦甚至讹诈的。”张骏不得不亲自写培训教材和沟通话术,亲自下场培训甚至“骂人”。3·15之后的大约三个月,张骏亲自“抵近观察”,明访+暗访了数百家加盟门店。
这套体系运转起来代价不小。公司设立了近百万元消费者沟通专项预算,在加盟缺商位时进行代位沟通,最高一个月赔了8万多。
但效果立竿见影。去年12月,袁记还是因消费者投诉“被曝光”的企业。不到半年客诉量就直线下降,在黑猫投诉的连锁餐饮红榜上杀到了紧随麦当劳肯德基后的第三名,公司业绩也回到了舆情前的水平。
“如果当时就有这套系统,蚯蚓事件绝不会发生。”田伟坦言,这场“注定发生”的舆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家快速扩张企业的所有短板。“我做的所有事,本质上是把袁记这些还在沉睡中的人叫醒。我给大家定下原则:首先要相信顾客的不愉快体验是事实。不讨论对错,只讨论解决方案。”
加入袁记9个月的时间,张骏变了。过去的他“杀伐果断”,眼里揉不得沙子,开除人是常事。“但在这里,老板们对员工、对加盟商有一种爱心泛滥的善良。”说到这里,张骏的语气里甚至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宠溺”。
现在他会更多的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对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明之以利,约之于法。用他的话说,现在的他柔和到一家门店“收银完要洗手”这样的小提示,都会亲自张贴,反复提示。
这也让他在管理尺度上不断调整,比如一次重要培训的签到率部分大区甚至不足30%。“按过去我会直接发飙,现在只是做出公示提示,最多开一个警告。但诚信问题、欺骗顾客、产品以次充好等,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我的底线在降低,但依然有底线。”
除张骏外,田伟还在同期引入了新的CFO(首席财务官)、CHO(首席人事官)等部门核心高管。与此同时,一场静默的权力交接也在幕后完成。田伟带着数十位创业元老远赴海外,进行“二次创业”,几乎百分之百地向国内的新团队放权。
袁记云饺的这场“免疫系统”重建,看似是一场危机倒逼的应急反应,其实更像是一次从馅料到心态的全面“手工重塑”。田伟和袁亮宏在海外重新当起学生,而国内,张骏们正用曾经“杀伐果断”的手,一点点挖掉袁记身上草莽的烙印。
“类直营”革命的管理边界
“连锁企业用加盟模式撬动百亿生意,就得承担整个生态的重量。”田伟和张骏在和虎嗅的交流中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袁记的变革触及了一个根本性问题:连锁加盟企业的管理边界究竟在哪里?
张骏打了个比方,很多企业只管撬起地球后赚快钱跑路,而袁记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类直营模式。
这是一场危险的平衡术。门店产权属于加盟商,但总部通过体系化支持深度参与经营管理。“我们现在几乎是从头再来,包括消费者服务、门店运营等各个方面。”张骏坦言。
同时,袁记开始推动一系列类直营化管理措施:门店监控全覆盖,督导系统数字化,总部主导店长培训,从包饺子技术延伸到服务、订货、应急处理,实施加盟商分级管理(ABCD四级),与开店资源挂钩,淘汰长期不达标者等。
这些动作一度被质疑“过度干预加盟商自主权”,但张骏认为, “我们不是奢侈品,是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如果顾客只能在脏乱差的夫妻店和袁记之间选择,那是我们的失败。”
更根本的是加盟商选择的转变。袁记对加盟的青睐正从资源型更多的转向实干型。“我们的加盟商很多是普通人,比如退休的阿姨、退伍军人、全职宝妈。”
目前,袁记已有5000多家门店,但品牌知名度却出乎意料地低。“袁记已经跑出这么多家店,但在和周边的人聊天时,除非他家附近有袁记,很多人还是不知道这个品牌。”但这种反差也揭示了袁记尚未释放的市场潜力。
田伟向虎嗅列举了袁记潜在的成长路径。“我们算过,现在还有1900个县城我们没有进入,中国的高校有2000-3000所,我们才进了几十个,高校里面或者门口加起来我们才不到100家,全国还有三甲医院1000多个,我们基本还没有在周边开店。”
但对于拓展难度最大的地域,他有清醒认识:“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性,没有绝对的难易之分。关键是我们的组织能力是否能适配当地市场。”
下一步,袁记将重点拓展北方市场并尝试出海。“过去我们是被市场推着走,现在是要自己建体系、练内功,”张骏说,“企业的本质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能跑多远。”
在经历了一场“刮骨疗伤”式的改革后,袁记对规模扩张有了新的思考。当同行们高喊三年万店时,袁记提出了一个看似保守的目标:十年开一万家店。“你看三全、思念都干了30多年了,到现在依然保持着每年几个亿的利润。这种生意其实很踏实,它可能没有很高的高光时刻,但能细水长流。”张骏表示。
在田伟看来,袁记的长板是产品力。但短板也明显:品牌声量弱、数字化基础差、组织能力滞后。“我们有一根长板,其他全是短板。但只要能补上几个,空间非常大。”
“十年万店靠谱吗?”面对这个问题,张骏的回答冷静而自信:“一年开五六百家店,从四五千家店的基础和质量来看,我觉得这个是OK的。但比门店数量更重要的,是袁记能否跑出属于自己的模式和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