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高新区餐饮行业协会!
双十一购物“盛宴”变“陷阱”?——市消保委奉上“避坑”宝典
- 发布日期:
- 2025-11-08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再度来临,各大电商平台促销火热进行,优惠券、满减、预售等活动层出不穷,令人心动。在您畅享购物乐趣之际,石家庄市消保委衷心提醒:理性为先,清醒消费,识别套路,避开陷阱,做一名智慧型消费者。
石家庄市消保委特此奉上这份“避坑”指南,愿大家在这场消费盛宴中,既能入手心仪好物,也能合理规划支出,守住钱袋子,做一个真正的“人间清醒”消费者。
破解优惠谜题:拒绝为凑单买单
“满300减50”、“前1小时折上折”、“跨店满减叠加平台券”……双十一的优惠规则堪比 “数学竞赛”,复杂的计算背后,藏着让消费者“为凑单多买”的套路。
实用建议:提前列清单、做预算,只买计划内的商品,不要“为了凑单而购物”坚持“按需消费”原则。
分清“定金”“订金”:避免退款无门
“定金”和“订金”法律意义完全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定金一旦支付,若消费者未如期支付尾款,定金不予退还。
避坑要点: 认清“预售”套路,付定金前,确认商品是否真的需要、自己是否能按时支付尾款。仔细阅读预售页面的定金规则,若页面未明确标注“定金是否可退”,及时联系商家客服确认,并保存聊天记录。遇到标注“定金不退”的商品,务必谨慎下单,避免冲动消费。
应对直播套路:冷静比“抢货”更重要
直播带货节奏快、气氛足,常以“全网低价”、“最后几件”为噱头,容易引发冲动消费。直播间的展示可能与实物存在色差、质感差异。购买前多方了解商品评价,特别是“无滤镜”的买家秀。
理性技巧:对于主播承诺的赠品、材质、效果等,建议录屏保存,作为日后维权的证据。即使是在直播间,也要货比三家,去其他平台或店铺搜搜同款,比较一下价格和评价。不要被“限量”、“秒杀”等字眼冲昏头脑,理性消费。
留心“保价服务”:别让承诺成空谈
个别商家设计双十一营销套路,消费者发现购物节后商品反而降价,联系商家退差价,却被以“不同链接”、“不同券”、“过了保价期”等理由拒绝。
注意事项: 警惕价格“迷雾”,谨防“先涨后降”。购物时要点开保价规则,看清楚保价的范围、时间和流程。例如,保价是否支持用券后的价格、是否涵盖平台补贴优惠券;要截图存证,将商品页面上的“保价承诺”清晰截图保存;在保价期内,主动关注商品价格,发现降价,及时通过平台渠道申请保价补差。
盯紧物流信息,特殊商品要留心
双十一期间物流压力大,尤其是生鲜食品、大件家具等特殊商品,很容易出现 “发货慢”“运输损坏”“签收后发现问题” 等情况。
注意事项:特殊商品提前确认发货时效、运输方式、预计送达时间等物流信息。下单后关注物流动态,若长时间不更新,及时联系卖家或物流公司查询。签收商品前,务必当面开箱验货,若发现商品损坏、变质,立即拍照留存,然后拒收,并联系商家处理。
守住信息安全:警惕 “客服” 诈骗
双十一前后,也是电信诈骗的高发期。不少消费者会接到自称 “电商客服”的电话,说辞五花八门:“你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我们给你双倍退款”“你不小心开通了会员,需要取消否则会扣费”,然后要求提供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或者让点击不明链接、扫描二维码。
防骗提醒:任何自称“客服”的来电、短信,都不要轻易相信。若担心商品有问题或会员有异常,请第一时间通过购物平台的官方聊天工具或官方客服电话与商家核实。谨记:不点不明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透露验证码、银行卡密码。
双十一购物的核心是 “买到实惠、买到满意”,而不是 “买得多”。希望每位消费者都能在双十一期间理性决策、安心购物。如果遇到消费纠纷,及时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或拨打“投诉热线12315”进行投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